時間總是在不經意間溜走,轉眼秋天已經過去了一半,“秋分”身著盛裝,款款來到了我們身邊。作為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,秋分是古人最早確立的節氣之一,也是“中國農民豐收節”,它平分晝夜,帶來金秋的氣息,從此開始天氣也變得越來越涼,俗話說:“秋分不養,一年白忙”,做好秋分養生格外重要!
秋分如何養生
1、重在養肺、保護腸道健康
中醫講“春夏養陽、秋冬養陰”,是因為秋天是陰長陽消的季節,要以養陰為主,因此養生應以養肺、保護腸道健康為主,培土生金渡秋涼,健康養生,飲食上可以選擇溫和的食物以保護脾胃。如護肺:銀耳、梨、甘蔗、蘋果、獼猴桃等。
2、以下4類人要注意保暖
秋分節氣后建議洋蔥式穿衣法。比如早晚溫差大的時候,要注意衣服一層一層增加,中午溫度高的時候,要注意一層一層減衣服,這樣避免涼風來的時候受涼,同時也避免溫度還沒有完全降的時候出汗太多。所以這個時候我們要關注天氣的變化,尤其是老年人和身體弱的人。
每個人都應該秋凍,但凍的方法和程度要因人而異,以下4類人要注意保暖。
腸胃病患者
腸胃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,冷空氣侵犯胃腸,氣血運行不暢,易導致腸胃疾病復發,容易引起嘔吐、腹痛、腹瀉等癥狀,校園內的學生還容易出現傳染性的秋季腹瀉。尤其是慢性腹瀉、潰瘍病人受寒冷刺激后,可能會引發更嚴重的并發癥。
心血管疾病患者
寒冷容易導致人體的血管緊張,使得氣血凝滯,血脈攣縮,心脈失養,從而會引起血壓的波動及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發生。所以對于心血管疾病患者,尤其是老年患者,要注意保暖。
呼吸系統疾病患者
患有哮喘、支氣管炎等疾病的人呼吸道的防御功能比較差,寒邪容易乘虛而入,導致咳嗽、氣喘等癥狀加重,不利于疾病的康復。
關節病患者
有類風濕性關節炎、骨性關節炎等骨關節疾病的人群,受寒時“老寒腿”會疼痛加劇,故應注意腿部保暖,不宜受凍。
3、這2個部位也要注意保暖
腹部
腹部受寒容易引起嘔吐、腹痛、腹瀉等癥,瘀滯經脈使氣血不通,不通則痛。有胃病史、慢性腹瀉,痛經等人群尤其需要注意。
保暖方法:
① 穿馬甲:女性在秋季應盡量避免穿著露臍裝及低腰褲。老人、小孩、寒性體質女性及腸胃不佳的人群,不妨在出門時穿一件馬甲,避免腰腹部受寒。
② 搓腹法:每晚睡前將雙手搓熱,左手手心放在肚臍上,右手放在左手手背上。然后繞著肚臍按順時針方向搓摩腹部約10分鐘。長期堅持不僅可有效地緩解腹部受寒引起的不適,還可以調理脾胃、預防腹瀉、便秘。
足部
足部皮膚薄、脂肪少、保暖性差,所以足部皮膚溫度偏低,也最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襲。
保暖方法;
①泡腳:堅持用熱水泡腳,能有效地緩解手腳冰冷、溫暖全身。若在熱水中加入生姜、花椒,可加強祛風散寒的功效。
②按摩腳掌:腳掌是人體臟腑的反射區,經常按摩腳掌可刺激氣血運行、改善足部冰冷的情況。如果記不清腳掌上的穴位,可整體進行密集的按壓,每按壓一個地方,停留3秒~5秒,直至足部恢復溫暖。
成都多維康溫馨提醒:大家要記住,秋凍是相對的,不是絕對的,大家應根據個人體質及承受能力進行調整,在身體感到寒意時就應及時增加衣物,切不可盲目受凍。
秋分習俗
“分”示晝夜平分之意,同春分一樣,此日陽光直射地球赤道,晝夜相等。此后白天漸短,夜晚漸長。秋分曾是傳統的“祭月節”。現在的中秋節則由傳統的秋分“祭月”而來。
1、放風箏
秋分期間是孩子們放風箏的好時候,甚至大人們也參與。風箏類別有王字風箏,鰱魚風箏,瞇蛾風箏,雷公蟲風箏,月兒光風箏等,市場上有賣風箏的,都比較小,適宜于小孩子們玩耍,而大多數還是自己糊的,較大,放時還要相互競爭看哪個的放得高。
2、粘雀子嘴
秋分這一天農民都按習俗放假,每家都要吃湯圓,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圓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,用細竹叉扦著置于室外田邊地坎,名曰粘雀子嘴,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。
今日秋分,分開初秋的悶燥,分開末秋的寒涼;秋分起,天氣漸涼,再忙,記得給關心的人說一句:“天涼了,記得添衣。”